搜索
这是描述信息
这是描述信息
当前位置:
首页
/
/
/
探明18个铜矿、18个金矿、11个银矿,他为国家找“宝藏”,获全国表彰!

探明18个铜矿、18个金矿、11个银矿,他为国家找“宝藏”,获全国表彰!

  • 分类: 矿产行业资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矿业汇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8-04
  • 访问量: 0

【概要描述】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,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,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。自1995年首次踏上西藏,他连续20多年,每年1/3的时间都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。最长的一年,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。从三江源到雅鲁藏布江,从西藏阿里到甲玛矿区,他用脚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,背着行囊不停地为祖国找“宝藏”。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、成都理工大学校友唐菊兴。

探明18个铜矿、18个金矿、11个银矿,他为国家找“宝藏”,获全国表彰!

【概要描述】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,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,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。自1995年首次踏上西藏,他连续20多年,每年1/3的时间都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。最长的一年,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。从三江源到雅鲁藏布江,从西藏阿里到甲玛矿区,他用脚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,背着行囊不停地为祖国找“宝藏”。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、成都理工大学校友唐菊兴。

  • 分类: 矿产行业资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矿业汇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8-04
  • 访问量: 0
详情

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,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,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。自1995年首次踏上西藏,他连续20多年,每年1/3的时间都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。最长的一年,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。从三江源到雅鲁藏布江,从西藏阿里到甲玛矿区,他用脚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,背着行囊不停地为祖国找“宝藏”。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、成都理工大学校友唐菊兴。

唐菊兴在高原

唐菊兴,1964年生于浙江嘉兴,中共党员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84年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(现成都理工大学)矿产系,后留校任教,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(主持工作),副主任(主持工作),系主任;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、副院长。2007年3月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,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副主任。

1984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,获学士学位;

1990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,获硕士学位;

2003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,获博士学位;

2004年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,2006年8月出站;

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;

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;

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;

2013年获国家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称号;

2014年获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章”;

2015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、中国地调局首批“李四光学者”(卓越地质人才);

201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;

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。

2014年唐菊兴获得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章”

结缘青藏高原,扎根世界屋脊

1984年,刚满20岁的唐菊兴从成都地质学院(现成都理工大学)矿产系毕业,并留校任教,1995年,他参与导师王成善主持的“玉龙铜矿似层状矿体成矿作用定位预测研究”,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了缘。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,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,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。据统计,20多年来,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,时间最长的一年,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。

最初去西藏,从成都出发要走一个星期,一路颠簸不说,还会遇上大堵车,有一次竟然堵了一个星期,一到夜晚,大家冻得瑟瑟发抖,蜷成一团,他戏称自己是“团长”。当然,在高原上工作,当“团长”的次数绝不在少数。

因为经常要爬山,唐菊兴常自称“爬山匠”

唐菊兴现场指导年轻学生

野外的午餐主要是方便面、火腿肠

唐菊兴常戏称自己是个“爬山匠”,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,让他征服了地质科学高峰,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培育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地质人才。

奋战创造奇迹,荣获国家表彰

2009年,张洪涛总工和唐菊兴到西藏考察甲玛铜矿

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“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”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,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“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”、“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”。

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,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,其中,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。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,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—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,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。同为成都理工大学校友的多吉院士感慨地说:“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,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,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、激情和热情,在最艰苦、最危险、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,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。”

上世纪90年代初,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,不过,由于当时将“海底喷流成矿”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,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,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。2006年起,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,要想取得突破,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“海底喷流成矿”观点,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,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。

甲玛找矿突破最重要的钻孔施工现场

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,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。随后,在2008年,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。

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,按照惯例,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,然而,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,并认真研究分析后,他提出,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,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。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,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,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。2010年,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,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。到2013年9月,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。

每次到施工现场,唐菊兴总会认真地观察岩芯

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、铁格隆南、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,到2016年,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,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,已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、18个大型金矿、6.9个大型钼矿、11个大型银矿、2个大型铅锌矿。

 

 

乐观的心态、坚韧不拔的精神,是唐菊兴的“秘密法宝”。他经常告诉学生,地质工作就是要吃得苦、爬得山,只有当好一个合格爬山匠,掌握第一手资料,才有发言权,有创新的可能。诸多的成绩与荣誉并没有使唐菊兴停下脚步,他依然坚持走在路上,年复一年,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。

 

 

关键词: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推荐新闻

公司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18层      E-mail: bjjy@bjjinyang.net      服务电话:010-82500058

版权所有 © 2016 金阳矿业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  京ICP备11009590号-1     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北京